多年前接觸哈佛個案時,曾經對一個個案裡頭老師所帶的討論議題很有感觸。問了老師這是哪個領域的內容?我應該去哪裡找更多的書來研讀?老師說這是「組織政治」的範疇,但在臺灣的商管對此少有系統性的論述及介紹。這是第一次知道這個神秘議題的存在。
今年,因為教材研發的需要,工作上撰擬了一個給中高階主管類似於哈佛個案的長型領導管理個案。在「陽光」下,配合課程目標,我們都著眼於領導及部屬培力的理論及作法去討論;但其實「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這裡頭我認為更值得討論、更能保「樓主職涯一生平安」,對他們更加有用的,其實是那些「月光」下關於「組織政治」的討論:
為什麼 A 科長能力好資歷豐富,但升上專門委員的人不是他?
為什麼 C 科長使命必達,攬了一堆事情回來,卻不是長官眼中最好的中階主管?
這些在訓練課程鮮少提及,甚至看到「政治」兩字視為禁忌,卻是讓他們在佈滿荊棘的公務職涯路上跌跌撞撞遍體鱗傷的痛點。看到 Kenneth 講師開出這門課程,自然是手刀報名。
【政治意識的破立】
迷思與錯誤意識的破除,以及正確組織政治意識的確立,是最艱困卻也是最重要的第一步。聽來容易,但第一步的破除「清流」迷思就已經夠難了,你得先甩開那種負面的迷思(被動防禦);接下來還要正確的意識建立,在真實情境中也要經得起考驗(主動對決),更難。
例如迷思:
他以為他是什麼人?!他又不是我主管,想吵架就盡量來呀!
第一層先作到「被動防禦」:
別這樣子想好不好,你有看過垃圾車司機跟垃圾吵架的嗎?(感謝幽默的麥可同學,歪樓了)
第二層更要「主動對決」:
浪費時間在吵架上不僅無助於溝通,壞了自己的情緒反而讓自己做出更多錯誤決定,不僅損人更不利己。
先前有上過其它類似課程的經驗,當時在迷思破除上有很大的震撼,因此這一次接受度很高;但接下來的堅定正確的政治意識,才是最難的。這次感受最深的是,在一些跟自己關聯度不深的情境中以為自己已經可以(像是:面對謠言、有人爭功),但遇到自身正在面對的困境時(例如:無法將接下別人的爛攤子甩鍋回去),才發現原先以為已經破除的「清流」迷思,卻又死灰復燃,才發現那些迷思早已是根深蒂固頑劣不堪,需要正視它並且用力根除。
在這次課程中,我又「被迫」再次正視,「什麼事情都自己概括承受」其實是一種「自我感覺良好的自以為是」,在代理人制度絕非虛設的公家機關更不應該作如是想。沒有一個人是不可被取代的,也不要以為這件事除了你可以,別人都做不好。這種想法只會讓自己無止盡地揹上一個又一個鑄鐵鍋而無法甩開,但對自己的職涯發展卻不見得是最好的試煉。
在上午的活動中印象最深的活動安排是,依據一個指標將人群分成兩類:傾向於「作對的事之我是清流」對決「做行得通的事之我是泥流」。兩組輪流派一位代表與另一組的人「對話」。這活動震撼到我的點是:我原本認為,事情一旦涉及「價值觀」,是很難在短時間內型塑或扭轉的,也因此,我們很容易就陷入無謂的情緒及被貼上莫須有的標籤,讓工作的心情影響處理的事情。「清流」總是鄙視「泥流」沒有立場,「泥流」則覺得「清流」憤世嫉俗而曲高和寡。但這次的對話,過程中我則突然驚覺,我們自以為牢不可破的價值觀,其實也沒有那麼固若金湯(至少在「職場」這部份),也不是沒有交集,因此有了突破口,有「放下」、「轉念」及「重塑」的可能。
【要被動防禦,更要主動對決】
在很多討論這個主題的書上及課程中,除了意識的建立外,也會提到被動防禦的策略。本次課程跟「勞動365」課程都是安排類似於「情境判斷測驗」(SJT)的方式,會有多個連續既視感非常強烈真實的場景,無論是被人挖坑、被推入坑、謠言滿天飛、大老闆的高來高去等,然後個人選擇以及小組討論,當此情境下較好的答案以及較不好的答案。
在多個情境中,我跟講師最後公佈的答案不盡相同。我認為這是人格特質的不同以及我的職場政治意識尚不敏銳所致。但我認為學習最重要的是在檢討的過程中,知道每一種決定與安排的「效果」與「後果」,才能根據自己身處的情境去做調整,而不是直接套用答案。
很多課程及書多會提到消極面的「被動防禦」,跟五洲製藥的「先講求不傷身體」是類似的道理,但這一堂課最有價值且與眾不同的部分是「主動對決」的重要性,與其消極防守,不如主動超前部署。這種在策略上的積極主動其實貫穿了許多個情境,而對比之下我原本的思維就顯得保守許多,而這也促使我課後決心的行動逐步改變(昨天牛刀小試之下頗有效果,希望再接再厲!)